
溫涼玉圭

復制品“溫涼玉圭”下半部拓片,“乾隆年制”系朱樹松所書
凡是登過泰山的人,沒有不逛岱廟的,到岱廟必然要觀瞻泰山“鎮(zhèn)山三寶”:沉香獅子、溫涼玉圭、黃瓷釉葫蘆。但是,為了有效保護國家文物,真品是要“秘密”收藏的,供人們觀瞻的大都是復制品!疤┥饺龑殹敝械某料悛{子和溫涼玉圭就是當年本人帶領有關人員復制的,而溫涼玉圭上的“乾隆年制”還是我臨寫的。
當年,我曾擔任泰安工藝美術公司雕刻部主任,1981年春節(jié)剛過,所在單位接受了一個任務——為保護泰山“鎮(zhèn)山三寶”原件,組織文物復制小組,復制溫涼玉圭和沉香獅子。那時,全國各地都在對文物進行搶救整理。因為溫涼玉圭和沉香獅子屬于“一級文物”,必須在絕對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進行。復制組由我和史玉琳、王寶嵐兩位工藝師組成。泰山文管部門則由當時的領導翟所淦、吉愛琴二位牽頭主管。因要接觸文物真品,為了安全起見,復制場所就設在當時尚未對外開放的岱廟東御座獨立小院里。工作期間,院里就我們幾個人,出入都必須鎖住大門,基本上處于半封閉狀態(tài)。
那年春天,我們先開始復制沉香獅子。經過制模、配料、和色、灌注、細修等工藝流程,史玉琳、王寶嵐兩位工藝師不久即復制完畢,后經文管部門領導及有關人員驗收,外觀與真品無二,完全合格。
隨后,進入復制溫涼玉圭的前期工作。因為用料要求從視覺和手感上逼真、完整,所以選料著實費了一番周折。那時的交通條件不及現在發(fā)達,南下北上、西跑東顛,復制組人員馬不停蹄跑了近半年時間。凡是知道而且能親眼目睹、親手感覺的石料都尋了個遍,最后還是選定山東掖縣滑石中的精品——凍石,現稱“萊州玉”。因為萊州玉的石紋石花和通透程度,從外觀看最與玉圭逼近,而且手感柔綿潤滑如真。選定料材后,當年秋還是由我?guī)ьI史、王兩位工藝師進行解磨雕鑿,精細加工。上半部分是日月星及江海崖浪的圖案浮雕,線條簡潔明快,易于入手,便決定由長于線描的王寶嵐操刀雕刻,下半部年號則由史玉琳雕刻。
然而,對溫涼玉圭楷書年號“乾隆年制”的書寫事宜,寥寥四個字,仍是費了很大周折。由于我自幼在家庭熏陶下練習書法,當時雖然年輕,但在當地的書法界已小有名氣,是書法界的活躍分子。在輾轉遴選石材的時間里,我邀約了幾位有名望的老書法家臨寫,記憶里有朱復戡、吳延文、孟慶甲。起初我沒有動筆,一則年輕資歷不夠,再就是身為復制小組負責人,恐有借機爭譽之嫌。溫涼玉圭的“乾隆年制”是清代的“館閣體”,但幾位老書法家多是從秦漢入手,還有一位是“指書”,雖然有的也曾臨過唐帖,但不是秦漢遺味太濃,就是楷味不足,最終還是因書風承傳不同,所臨字體無論是從筆法結構,還是神氣上都與溫涼玉圭原書差異太大,依然沒有遴選出合適的作品來。后來,文管部門、美術公司領導和復制小組決定讓我臨寫試試?赡苁俏乙恢痹诮佑|復制工作,對溫涼玉圭上的字體有了“先”意,或是我在雕刻部能直接寫“蠅頭小楷”的緣故,臨池揮毫,一氣呵成。待作品懸于溫涼玉圭上方,對照原書,大家一致認為我寫的“乾隆年制”形神皆似,猶如原拓。于是,由工于碑刻的工藝師史玉琳操刀陰刻,溫涼玉圭復制品便在1981年秋末新鮮出爐。玉圭復制成功后,無論在用料、雕刻工藝還是年號書寫、圭體外觀上,都可以假亂真。
玉圭雖分上下兩截,但體密如一。為復制如真,需要拆解探明合體機關。誰知,卻意外發(fā)現了鮮為人知的“溫涼”真秘——原本認為溫涼玉圭之所以“溫涼”是因為上下兩段材質不同造成的,其實不然,“溫”的一段在中間合縫的切面中部有一個深深的圓洞,專塞點燃后的紙捻所用。這才是溫涼玉圭“溫涼”的真因——不經復制,焉能得知!
復制后的溫涼玉圭和沉香獅子,陳列于岱廟東御座東展室,供人們觀賞。復制品無論從原料仿真還是工藝精細方面,惟妙惟肖,形同神似,起到了與“真品”一樣的觀瞻和宣傳泰山文化的作用,同時也成為保護國家文物不可替代的工藝珍品。(朱樹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