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在很多人看來,抑郁、焦慮等心理疾病應該是大人才有的“專利”,其實不然。根據(jù)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的一份接診情況看,兩年前,該院心理科平均每月接診3―14歲的青少年兒童400余例,去年增至每月600余例;其中,半數(shù)以上是兒童常見的多動癥、抽動癥,另有近兩成則是情緒障礙。
□本報記者姜言明姜斌
“小屁孩”心靈更脆弱
為生二胎,父母給老大寫了保證書;13歲女孩用自殺逼媽媽放棄二胎……近日,“生二孩遭‘大孩’反對”成為網(wǎng)絡的熱門話題,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廣泛關注。
“這兩年,除了大眾傳統(tǒng)意義上認知的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等因為發(fā)育障礙導致的問題外,像抑郁、非病理性頭疼、焦躁、執(zhí)拗、睡眠不好等問題在少年兒童中也越來越多見。這些情況大多都是由心理問題導致。”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兒內(nèi)科主任肖運迎,門診一天大約接診六七十個孩子,據(jù)其介紹,這其中有一成左右的孩子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。
“這些孩子不能單純粗暴地認定他們就是有心理疾病,應當說是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問題,需要去疏導和解決。”肖醫(yī)生說。
家住泰山區(qū)的小軍(化名)今年9歲,父母對他很疼愛。去年的時候,小軍的媽媽二胎生了個女孩,家人對小妹妹的關注更多了一些,這讓小軍很不開心。心生不滿的小軍整天想各種辦法在家里搞破壞,甚至不止一次向裝花生油的桶里撒尿。有一對小姐妹,妹妹小嘴很甜,父母就經(jīng)常表揚妹妹,批評姐姐,這讓姐姐特別生氣,父母一不在家,姐姐就打妹妹,父母知道后就又打姐姐,結(jié)果就形成了惡性循環(huán)。
據(jù)肖運迎介紹,實際上,這些都是孩子心理存在一定問題的表現(xiàn)。其實,比起成人,孩子的心靈更敏感、脆弱,需要格外呵護。
心理問題可引發(fā)軀體不適
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心理科主任醫(yī)師謝虹介紹,據(jù)粗略統(tǒng)計,2012年時該科室每個月接診青少年兒童患者400余例,現(xiàn)在一個月得600例左右,最多的時候近700例。
據(jù)泰安市中心醫(yī)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孫寶民介紹,很多孩子的情緒障礙、心理問題可導致一些軀體癥狀,如抽動穢語、肚子疼、頭疼或者其他部位的不舒服等!昂芏嗪⒆觼磲t(yī)院就診,臨床癥狀是頭疼、頭暈或者難受。但通過檢查,孩子的這些部位查不出什么器質(zhì)性的病變,感覺到不舒服完全是心理問題!钡珜O寶民也強調(diào),沒有器質(zhì)性的病變并不代表著孩子是在“裝病”,由于心理問題,孩子覺得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,久而久之,在他的潛意識里,這個地方就會真的不舒服,并非“不疼裝疼”,只不過病根不在軀體而在心理。
肖運迎曾接診過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,一天早上上學前和媽媽吵架,結(jié)果課間的時候女孩蹲在地上就起不來了,兩條腿就像失去了任何知覺!拔伊私馇闆r后,看著孩子臉色紅潤,不像是身體有問題;而且要真是大腦或者腿有毛病,孩子連蹲都蹲不住,問題應該是出在心理上!苯(jīng)過一番開導后,小女孩在肖醫(yī)生的引導下嘗試去不斷摸高,最后沒經(jīng)過任何治療就站了起來。
也會有一些孩子因為心理問題,導致了實實在在的器質(zhì)性疾病。據(jù)肖運迎介紹,有的孩子挨批評或者某件事不順心后,氣得連連大喘,一會兒就會暈倒甚至抽風!斑@屬于‘呼吸性堿中毒、低鈣抽搐’,是由于過度換氣引發(fā)的器質(zhì)性疾病!
家庭和社會環(huán)境很重要
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(xiàn)心理問題,原因何在?在業(yè)內(nèi)人士看來,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緣自家庭和社會的不良引導和教育。
“孩子的心理問題和成人一樣,是逐漸形成的,F(xiàn)在不少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,恐嚇式教育、獨斷專行或者過分溺愛,都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!毙み\迎說。
東平的小濤(化名)今年上初二,從小學習成績一直不錯。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,小濤總是無意識地頻繁眨眼和抽動,并不時發(fā)出“嗬嗬”的聲音。經(jīng)診斷,小濤患上的可能是“抽動穢語綜合癥”。原來,為了讓小濤能好好學習,小濤的媽媽對他要求十分嚴厲,并且辭去了工作專心照顧孩子,每天都耳提面命地告誡小濤好好學習,父母為了他付出了如何多的努力等。有一次,小濤因為一道家庭作業(yè)做錯挨了媽媽一頓打,后來得知其實小濤沒做錯,是媽媽錯了,但媽媽也沒向小濤道歉,這在小濤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陰影。
“很多時候,孩子出現(xiàn)心理問題原因是在家長身上。像小濤一樣,年齡這么小的孩子根本承受不了這么大的壓力,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!睋(jù)肖運迎說,再比如很多家長慣用的恐嚇式教育方式,為了孩子的人身安全,不讓孩子出門亂跑就過分夸張外邊到處是壞人、人販子,導致孩子從小就對外部世界抵觸、恐懼,久而久之必定影響孩子的正常心理健康。
還有一些家長是對孩子過分溺愛,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什么,而不是應該給什么才給什么。“長期對孩子嬌生慣養(yǎng),容易造成孩子的過度自私心理,一旦有一次不滿足,孩子就會出問題!敝x虹介紹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