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市首例!泰安市中心醫(yī)院利用3D聯合全息引導借助混合現實技術,為腦腫瘤患者再添福音

2024-09-09 10:10:04 來源: 大眾網 作者:

  5月21日,泰安市中心醫(yī)院卒中中心利用3D打印聯合全息精準透視引導,在混合現實技術(MR,mixed reality)輔助下,成功開展全市首例顱腦腫瘤顯微鏡下切除術,填補了泰安技術空白。

  患者為64歲老年女性,因頭暈查體隨住泰安市中心醫(yī)院卒中中心病房,影像資料顯示右側顳頂葉鈣化腫瘤,副院長王國軍帶領團隊對其病情進行商討會診,與家屬溝通后,建議進行顱內腫瘤顯微切除手術治療。

患者CT及MRI圖像

三維模型全部展示(黃色為腦室,綠色為腫瘤位置)

全息模型展示

術前3D打印顱骨導板定位腫瘤定位效果

  經過前期系列準備,患者躺在手術臺上,由其CT、MR掃描數據形成的全息影像“混合”在其頭部,主刀醫(yī)師隨即直觀地看到病灶在真實顱腦的準確位置,就好像擁有了“透視眼”,能夠透過皮膚、骨骼直接看到大腦內部結構。在“新式武器”的精準定位下,約5cm大小的質硬鈣化腫瘤被發(fā)現,通過實施一次性全切且腦組織保護完好,整個手術過程非常成功,出血少、速度快,麻醉清醒后患者無任何神經系統并發(fā)癥,得到家屬一致認可。

術前全息智能醫(yī)學影像系統定位效果(綠色為腫瘤)

術中定位效果

  據泰安市中心醫(yī)院卒中中心副主任醫(yī)師張士忠介紹,顱內腫瘤顯微切除手術是神經外科常用手術方式,常規(guī)手術是以影像資料及正常解剖結構為基礎體表劃線確定病變位置。但在臨床實際操作過程中,常常會因個人顱腦結構差異、腦室狹小、腦室受病灶擠壓偏移而導致定位準確度不高。為了精準定位病灶,醫(yī)生往往需要反復抬頭從屏幕獲取影像,將觀察到的影像在腦海中三維化,憑借經驗進行手術。神經外科作為一個高風險、高技術難度的科室,全息智能醫(yī)學影像系統,能夠將MR影像數據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快速轉換成全息立體圖像并與患者融合,無需再依賴于抽象的空間想象力去推測內部結構,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、微創(chuàng)且個體化的治療方案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術中血管、神經以及重要功能腦組織的損傷,降低患者術后出現并發(fā)癥的概率,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。

  在手術過程中,醫(yī)生可以利用該系統獲得的全息圖像,戴上MR眼鏡觀察病變,仿佛擁有了“透視眼”,使得醫(yī)生能夠在手術臺上直觀地看到患者的解剖結構、病變的具體位置和范圍,從而進行更為精確的手術操作。

  混合現實導航技術為泰安市中心醫(yī)院開展神經外科手術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持與安全保障,標志醫(yī)院神經外科診療技術水平再上新臺階。未來,醫(yī)院將繼續(xù)致力于醫(yī)學信息科學的交叉融合,降低醫(yī)療服務的成本,提高醫(yī)療服務的效率,構建更完善的醫(yī)療服務體系,為泰安市人民帶來更優(yōu)質的醫(yī)療服務。

  據悉,混合現實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概念,最早由SteveMann教授提出,是虛擬現實(virtual reality,VR)和增強現實(augmented reality,AR)在三維應用中的結合。MR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通過感知周圍物理環(huán)境結合數字虛擬模型而呈現的虛實融合圖像。MR技術已用于醫(yī)療衛(wèi)生領域的各個方面,不局限于腦室引流術,也適用于各類神經外科手術的術前定位、術中引導,如輔助全髖關節(jié)置換術、輔助肝臟腫瘤切除術、輔助先天性心臟病手術、輔助牙齒植入術和正頜手術等。

  從混合現實在神經外科應用的研究進展看, 其有助于培養(yǎng)高水平的神經外科醫(yī)生、促進醫(yī)患溝通、提高手術效率和成功率。

 

初審編輯:張欣

責任編輯:李澤

推薦閱讀
聯系
我們
  • 微信公眾平臺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海報新聞

頻道聯系人:欒老師

商業(yè)、內容合作:0538-6610567

投稿郵箱 :taiandzwww@163.com 合作郵箱:33620666@qq.com

微博:大眾網·泰安 微信號:taiandzwww

地址:泰安市泰山區(qū)東岳大街460號7樓大眾網 郵編:2710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