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
今年9月3日,是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。在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(zhàn)歷程中,山東形成了魯中、魯南、渤海、膠東、濱海五大根據(jù)地,另外還有40個縣組成了冀魯豫抗日根據(jù)地的重要部分。在黨的領導下,山東軍民團結一心不怕犧牲、浴血奮戰(zhàn),不但實現(xiàn)了民族獨立,而且加強了山東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社會、黨建等各方面的建設,對中國人民抗戰(zhàn)勝利起到了重大的戰(zhàn)略作用。
為銘記歷史、緬懷先烈、珍愛和平、開創(chuàng)未來,7月7日,全球首個網(wǎng)上虛擬現(xiàn)實抗日戰(zhàn)爭紀念館——網(wǎng)上山東抗日戰(zhàn)爭紀念館即將開館,紀念館將通過全景式三維立體動態(tài)瀏覽技術,向全球網(wǎng)民實景再現(xiàn)山東抗日的豐功偉績、歷史貢獻。即日起,大眾網(wǎng)記者分赴山東抗日根據(jù)地,重走山東抗戰(zhàn)路,為廣大網(wǎng)民、讀者講述難以忘卻的山東抗日故事,線下線上同步探營網(wǎng)上山東抗戰(zhàn)紀念館的精彩亮點。

點擊進入專題
重走抗戰(zhàn)路(13)
徂徠“紅嫂”于秀泉 小腳婦女站崗放哨掩護抗戰(zhàn)隊伍
大眾網(wǎng)記者 王洪玲

1983年,經(jīng)中共泰安縣委批準,在于秀泉當年站崗放哨的山崗上修建“秀泉亭”,以示永遠性紀念。

已經(jīng)掩蓋在樹叢中的于秀泉故居。

已經(jīng)82歲高齡的張學岱向記者講述那些崢嶸歲月。
1938年1月1日,山東省委率領共產黨員、隊員及愛國志士約200人,集聚徂徠山西麓的四禪寺(當?shù)厝朔Q“大寺”),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,任命洪濤為支隊長,黎玉為政委。萊蕪、新泰、泗水、寧陽等地抗日武裝紛紛攜帶長矛、大刀、火槍、土炮會師徂徠山,匯集成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裝。
在這場起義中,徂徠村小腳婦女于秀泉自告奮勇當起縣委機關的情報員,不分寒暑,站崗放哨,傳遞情報,為戰(zhàn)斗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。6月19日,大眾網(wǎng)記者來到了徂徠山尋訪于秀泉的后人,聽他講述了二大娘當年如何掩護八路軍、保護抗日隊伍的驚心動魄的故事。
小腳婦女為縣委機關站崗放哨 被人稱為“于大娘”
徂徠山位于泰安市岱岳區(qū)徂徠鎮(zhèn),在泰山東南20公里處,大小峰巒97座。徂徠山山勢雄偉,幽深綿延,儼然如岱宗之屏障。
“三月里,杏花甜,韓復榘那個王八蛋,當了大漢奸;四月里,麥苗飛,毛主席派了洪濤來,組織游擊隊,拉到徂徠山……”徂徠山下,一首抗日民謠一下子將我們拉回到徂徠山起義的壯烈風云中。
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中共泰安縣委機關駐扎在大寺村,為躲避日軍掃蕩轉移到了徂徠山崆崆山村辦公。村里的婦女于秀泉自告奮勇當起縣委機關的情報員,不分寒暑,站崗放哨,傳遞情報。1938年3月,她加入中國共產黨,任村婦女救國會會長后,夜以繼日地為抗日隊伍籌措軍糧,做軍鞋,補洗軍衣,為傷病員喂湯喂藥。于秀泉被人們親切地稱為“于大娘”,她的家被戰(zhàn)士們稱為“戰(zhàn)士之家”。
在《徂徠鎮(zhèn)志》編者李欽峰的帶領下,大眾網(wǎng)記者來到了徂徠山崆崆山村(一說“崆孔山”)。李欽峰指著一座被樹木草叢掩蓋的亭子告訴記者:“1978年于大娘病逝后,為了緬懷她,在她當年站崗放哨的地方修建了這座亭子!庇浾唔樦顨J峰指的方向看去,一座小亭子倔強地屹立在那里,上面寫著“秀泉亭”三個大字。亭子周邊已經(jīng)雜草叢生,失去了往日的風采。記者拾級而上,站在“秀泉亭”旁,仿佛也感受到了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于秀泉在這里站崗放哨的緊張。
在李欽峰的指引下,記者在離秀泉亭不遠處看到了已經(jīng)被樹叢掩蓋的于大娘故居。沿著山間小路繼續(xù)前行,記者見到了已經(jīng)82歲高齡的張學岱。于秀泉是張學岱的二大娘,于大娘的兒女相繼離開人世后,張學岱便主動擔負起看守秀泉亭的使命。6月19日,張學岱向記者講述了于秀泉抗日支前的故事:
一開始的時候,朱玉淦(抗日干部)帶來兩個從延安過來的女學生,一個叫夏蓮(音)、一個叫何云(音),交給俺大娘照顧。俺大娘一看,人兩個女學生都參加革命,我有啥不行的。于是,俺大娘也走上了抗日的道路!坝幸淮危拥角閳笳f鬼子要來搜山,但時間又沒說定。那個時候,十冬臘月,外邊還下著大雪,出去就是個死啊。所以,縣政府不能隨便轉移!庇谑,于大娘主動為縣政府站崗放哨,不敢回家,怕回家的空隙鬼子再來了,俺大娘裹著個小腳,穿著單鞋在雪地里就這樣一直站著,把腳凍壞了。
與敵人斗智斗勇,多次化險為夷
那個時候,鬼子三五天就來搜一次山。情況緊急時,縣政府就轉移到崆崆山上的“野人洞”辦公,于秀泉便主動擔當起為縣政府送飯的工作,每天步行幾十里,刮風下雪從未間斷過。有一次下了雪,鬼子來掃蕩,于秀泉背著飯要去給縣政府送,想到下雪后易留下腳印,于秀泉還拿了個笤帚一邊走一邊遮蓋腳印,沒讓敵人發(fā)現(xiàn)。
從于秀泉家到崆崆山都是陡山峭路,斗爭最緊張時,她曾一夜往返七次給縣委遞情報。據(jù)《徂徠鎮(zhèn)志》中記載:1939年中秋節(jié),日偽軍對徂徠山根據(jù)地發(fā)起進攻。她將先偵知到的消息報告縣委,縣委預先準備,與日偽軍激戰(zhàn)一天,無一傷亡。在戰(zhàn)斗中她冒著槍林彈雨給戰(zhàn)士送水送飯。
在一次送情報途中,于秀泉被日偽軍盯梢,她急中生智,扭頭裝作擤鼻涕把情報吃了。日偽軍上前來盤問,你上這干什么?于大娘編了個謊話:俺孩子病了,俺上這來找個神媽媽給看看,騙過了日偽軍。
1939年的冬天,鬼子突襲縣政府,于大娘帶著自己的三姑娘準備鉆山洞躲藏,這時看到了抗日干部趙聲余。于秀泉舍下自己的孩子,拉著趙聲余沿著山溝就上了山,把趙聲余藏在山里,并囑咐他千萬不能動,等鬼子走了就過來找他。藏好趙聲余后,于秀泉隨便指了個方面喊道,那邊好像是八路,那邊好像是八路……
“日本鬼子長不了,南山終究是八路軍的”
1942年7月,日軍堅壁清野,將徂徠山抗日根據(jù)地變成無人區(qū)。于秀泉一家6口搬到鄧家莊一場院屋里住,食野菜充饑。雖然條件艱苦,但于秀泉對革命充滿信心,逢人就說:“日本鬼子長不了,南山(徂徠山)終究是八路軍的”。
說起于大娘的革命信仰,張學岱說:“那個時候我才七八歲,俺大娘就和我說,你看著吧,這火車早晚咱開,飛機早晚咱開。但那個時候到處都是鬼子,村里沒人信啊。”即使面對鬼子制造無人區(qū),于秀泉仍堅定革命信仰,相信革命終究成功。
1978年,于秀泉病逝后,后人將其骨灰葬于泰安縣委辦公地點崆崆山洞口石壁中,并刻“革命老人于秀泉之墓”以示紀念。1983年,上級政府撥出?,在她當年站崗放哨的山崗上修建“秀泉亭”,以示永遠性紀念。
徂徠山起義打響山東抗日第一槍
1937年七七事變后,抗日戰(zhàn)爭全面爆發(fā),中華民族陷入危難中。中共中央發(fā)出號召:共產黨員要脫下長衫,到游擊隊去!中共山東省委迅速率領機關干部和黨員分批由濟南遷到泰安,和中央派來的紅軍干部等組成一支抗日救亡隊伍,開展抗日救亡斗爭。
10月3日,日軍攻占德州,戰(zhàn)火燒到山東境內。國民黨官員和地方豪富紛紛南逃,山東局勢日益緊張。省委在濟南秘密召開緊急會議,決定在泰安徂徠山直接領導這一地區(qū)的抗日武裝起義。
1938年1月1日清晨,伴隨著火紅的朝霞,在徂徠山上,一面繡有鐮刀斧頭和“游擊”二字的紅旗高高飄揚,各地趕來的約200名抗日志士,攜帶著五六十支各式槍支和長矛、大刀等,聚集在徂徠山西麓四禪寺舉行了莊嚴的起義誓師大會。省委書記黎玉宣布:“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正式成立了!”同時宣布洪濤任司令員,黎玉兼任政委,趙杰任副司令員,林浩負責政治部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