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網泰安3月3日訊(記者 劉輝)2015年3月3日是第16次全國“愛耳日”。我國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,每年新增聽力殘疾人逾30萬,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最多的國家。加大宣傳教育力度,動員全社會做好聽力殘疾預防與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噪聲是導致聽力殘疾的重要原因。近年來,伴隨手機、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歌廳、酒吧等娛樂場所增多,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因不當用耳發(fā)生噪聲性聽力損傷的風險日益加大。國內外有關研究表明,有12%-15%的青少年的聽力健康受到娛樂性噪聲的影響。
為喚起全社會對非職業(yè)性噪聲,特別是娛樂性噪聲的重視,促進社會公眾樹立聽力保護意識,養(yǎng)成安全用耳習慣,根據(jù)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建議,將2015年第16次全國“愛耳日”宣傳教育活動的主題確定為:“安全用耳,保護聽力”。
了解耳朵

耳朵是每個人體的重要器官,因此每個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耳朵、保護自己的耳朵。
耳朵的結構分為三部分:外耳、中耳、內耳。
外耳接受外界的聲音,并將沿著耳道引起鼓膜震動。
中耳鼓膜的震動引起三塊小骨-錐骨、鐙骨和砧骨上下震動,將聲音傳到內耳。
內耳可產生神經沖動,沖動沿聽神經轉為神經能,從那兒聲音的信息就傳到大腦。
預防耳聾的幾點小建議:

1.避免噪聲刺激,不聽打擊樂器,聽耳機看電視要放較輕的音量。
2.注意不要隨便掏耳朵,稍不注意就會損傷外耳道,造成感染,導致發(fā)炎、潰爛,若傷及鼓膜或聽小骨,造成鼓膜穿孔,就會影響聽力。
3.慎用耳毒性藥物,如氨基糖類的鏈霉素,慶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易導致耳中毒的藥物。
4.少吃動物脂肪和內臟,多吃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C.E的食物,以提高體內SOD的活性,清除致病的自由基。蔬菜,水果,蔥姜蒜等要多吃。
5.調節(jié)飲食結構,平衡膳食,增強營養(yǎng)。低鹽低脂飲食,多吃含鋅鐵鈣等維生素豐富的食物,以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防止聽力下降。
6.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戒煙戒酒,不暴飲暴食。
7.常做些耳部的按摩,如:按摩耳廓、捏耳垂、揉風池穴等,或將兩食指分別插入兩耳孔中迅速抽出,以改善內耳的血液循環(huán)。
8.積極治療各種致聾的疾病,如美尼爾氏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動脈硬化、糖尿病、腎炎、肝硬化等。對改善微循環(huán)障礙、延緩聽力減退非常重要。
9.耳朵的安全音響分貝為85分貝,超過85分貝的音量,會造成耳朵聽覺神經的損害。長期使用耳塞機,會引起聽力下降,因此使用耳塞機的時間每天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,且音量不可過大,以聽輕音樂或古典音樂為宜,避免聽覺疲勞。
聽力保養(yǎng)

避噪音 人倘若長時間接觸機器轟鳴、車輛喧鬧、人聲喧嘩等各種噪音,會使原本開始衰退的聽覺更容易疲勞,聽力急劇減退,甚至引發(fā)噪音性耳聾。因此,盡量避免或減少噪聲的干擾,是老年人保護聽力的首要一條。
戒挖掏 經常用耳勺、火柴棒掏耳朵,容易碰傷耳道,引起感染、發(fā)炎,還可能弄壞耳膜。耳道奇癢難受時,可以用棉簽沾少許酒精或甘油輕擦耳道,亦可內服維生素B、C和魚肝油。
慎用藥 盡量避免應用耳毒性藥物,如慶大霉素、鏈霉素、卡那霉素、新霉素等,因為老年人解毒排泄功能低,應用這些藥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損害聽力。
常按摩 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風穴(在耳垂與耳后高骨之間的凹陷處),和聽會穴(在耳屏前下方,下頜關節(jié)突后緣之凹陷處),可以增加內耳的血液循環(huán),有保護聽力的作用。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,每次5~10分鐘,長期堅持下去即可見效。
熄肝火 老年人如經常處于急躁、惱怒的狀態(tài)中,會導致植物神經失去正常的調節(jié)功能,使內耳器官發(fā)生缺血、水腫和聽覺神經營養(yǎng)障礙,這樣就可能出現(xiàn)聽力銳減或暴發(fā)耳聾。因此,老年人要盡量使自己保持輕松愉快的良好心境。
多補腎 中醫(yī)認為,腎開竅于耳,聽力的衰退與腎虛有著密切的關系。故老年人可在醫(yī)生指導下服用一些補腎的藥物,如六味地黃丸、金匱腎氣丸、龜齡丸等,也可常喝核桃粥、芝麻粥、花生粥、豬腎粥等,對于保護聽力頗有裨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