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網泰安5月29日訊(肥城臺記者 紀宗玉 通訊員 周強 彭召昆)在肥城,有一名家喻戶曉的種糧大戶。她采用土地流轉方式,成立合作社,采用科學化管理和機械化種植,開拓了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。在自己富裕的同時,帶動周圍人致富。她就是肥城市王瓜店鎮(zhèn)穆莊村村民──劉東華。
莊稼地里“淘”出“金”
2007 年以前,劉東華和丈夫經營一家飯店。長期和土地打交道的劉東華注意到,傳統(tǒng)的家庭聯產承包一家一戶,你一分我半畝土地分散經營的方式,束縛了村里的勞動力,增加了種地成本,許多農戶種地入不敷出,特別是家庭種糧, 戶戶養(yǎng)“機”、分散經營的模式,不利于大型農業(yè)機械作業(yè),嚴重制約了農業(yè)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。夫妻倆經常從電視、網絡等途徑了解土地流轉的政策,感覺利用這種方式可以把農村分散的資源集中利用。劉東華在肥城市鎮(zhèn)農業(yè)部門的帶領下先后到外地先進地區(qū)參觀學習,咨詢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,決定把村里農民不愿耕種的土地承包下來,統(tǒng)一經營,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。2007 年初,在肥城市鎮(zhèn)農業(yè)部門和村兩委的支持和幫助下,順利地與297 戶村民簽訂了10 年的土地流轉經營合同,每畝每年提前支付農民700 元的租金。目前,規(guī)模經營土地已達到1400余畝。
“兩化”助力高產
天有不測風云。在剛剛流轉土地后不久,劉東華的丈夫不幸去世。劉東華毅然決然放棄經營飯店,一心投入到種植糧食中來。2008 年7 月,劉東華和6 戶農戶依法、自愿成立了肥城市穆莊糧食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及穆莊農業(yè)機械化專業(yè)合作社,該社社員以自己現有農機設備進行入股,實行了規(guī);洜I!胺N地成功的經驗就是科學化的管理方式和機械化種植!眲|華表示,近幾年,糧食種植綜合應用各種農業(yè)新技術,新品種、走種糧結合、農機
農藝相結合的路子。她還帶頭實施了小麥免耕播種,僅此一項技術每畝可節(jié)省化肥25 公斤,節(jié)省機械成本15元,糧食也實現豐產豐收。2014 年,小麥畝產超過650 公斤,玉米畝產達到550 公斤,每畝純收入600 多元,總收入多達90 萬元。通過土地流轉,合作社還全面推行機械化種植,目前,共有大型拖拉機15 臺,玉米收割機5 臺,小麥自走式收割機7 臺,各種小型農機30 套。機械化的推廣,使全村350 名農民解放出來,從事二、三產業(yè)。有的到企業(yè)上班掙錢,有的從事商業(yè),戶均增收入1 萬多元,人均增收入5000 多元。
致富不忘鄉(xiāng)親
劉東華發(fā)展現代農業(yè),開拓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。2009 年她參加了山東省政府召開的全省種糧大戶表彰大會,被省政府授予全省“種糧女狀元”,2010 年被評為“山東省三八鄉(xiāng)村的名人、能人和焦點人物,2012 年被評為“山東省鄉(xiāng)村之星”,2013 年評為泰安市首屆“ 十大女杰”。談到下一步打算,劉東華表示,將以農機作業(yè)專業(yè)合作社為載體和平臺,以穆莊村為核心,不斷擴大土地流轉面積,流轉范圍輻射到附近王西、朱莊、太華、張莊等村,爭取繼續(xù)擴大土地流轉面積。“我也希望通過土地流轉,帶動周圍村民一塊致富!眲|華說。據了解。通過土地流轉規(guī)模經營,提高了勞動生產力,降低了勞動生產成本,提升了農業(yè)整體效益,促進了農業(yè)結構的調整,推進了農業(yè)產業(yè)化的發(fā)展,使穆莊村350 名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(yè),戶均年增收10000 余元,同時帶動輻射周邊500 余戶村民,使他們都走上致富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