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愛英,女,1972年9月出生,東平縣彭集街道王圈村村民。
她,孝感動天,十幾年如一日侍候著年已8旬且身患多種疾病的公公婆婆;
她,不離不棄,照管著患有先天智障的小叔子和傻弟媳;
她,無怨無悔,把剛出生的侄子抱到自己家中,用舐犢之情一直撫養(yǎng)著;
她,就是彭集街道辦事處王圈村的農(nóng)家婦女王愛英。
今年42歲的王愛英,10多年前嫁給了丈夫王太水。這是個十分不幸的家庭,貧困和疾病一直扎根在這個農(nóng)家小院里。王愛英的公公多年前就患有冠心病,不僅不能參加生產(chǎn)勞動,而且還要長期服藥。丈夫是一位老實巴交的農(nóng)民,只會干農(nóng)活和打點零工來維持生活。她的小叔子患有先天性智障,弟媳婦是傻子,均沒有勞動能力,不能給家里帶來任何的經(jīng)濟收入。傻弟媳從懷孕那天起,王愛英就堅持送湯喂飯,細心照料。傻弟媳家的孩子出生后,一直由王愛英撫養(yǎng),孩子親切地稱呼她為“媽媽”。
剛過門時,這種家庭狀況沒有讓王愛英灰心,她下定決心和丈夫一塊支撐起這個家。從那時起,王愛英就用瘦弱的雙肩擔起了全家老小生活的重擔。生活的艱辛是不言而喻的。為了讓丈夫多出去干些零工,增加點家庭收入,王愛英起早貪黑在地里勞作,一人承擔起了所有的農(nóng)活。為了省下點錢給公公買藥,她和丈夫3年間沒有買一件新衣服、置辦一件新家具。即使是在懷有身孕期間,王愛英都舍不得給自己多買些營養(yǎng)品,而是省下錢來讓患病的公公和小叔子食飽衣暖,不受委屈。
患有智障的小叔子是王愛英公公婆婆的一塊心病,看著過了30歲的殘疾兒子,已過古稀之年的兩位老人,常常嘆息流淚,總盼著能給這個兒子成個家。
王愛英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為了了確公婆的這樁心愿,她四處打聽,請左鄰右舍幫忙,給自己的小叔子介紹個合適的“對象”。但是,這樣的事情說起來輕松,做起來談何容易。
經(jīng)過一年多的求人幫忙,終于找到了一個比小叔子智障還嚴重的“傻女”,其家人同意嫁到王家來。得到這個消息后,王愛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公婆,二老喜出望外,立即決定籌辦“婚事”。但事情遠遠沒有想的那么簡單,這個“傻女”別說不會做飯,就是吃飯也需要有人端到眼前。怎么辦?王愛英一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,娶進門就是管一輩子,拒絕了就要讓公婆帶著遺憾入土。經(jīng)過激烈的思想斗爭,王愛英同意了公婆的要求。
傻弟媳進門之后,王愛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,這個原本就十分貧困的家庭,又增加了一份負擔。上有高堂公婆需要侍候,膝下幼子嗷嗷待哺,還要照顧著兩個智障的殘疾人。洗衣、做飯、干農(nóng)活,王愛英默默地堅持支撐著這個家,毫無怨言。
4年前,傻弟媳生下一個男孩,給這個沉悶已久的家庭帶來了短暫的歡樂。兩個傻子看著剛生下的嬰兒,只會傻笑。孩子有了,但怎么撫養(yǎng)?公婆80多歲了,照管孩子已經(jīng)無能為力了,小叔子和弟媳婦生活不能自理,養(yǎng)孩子更無從談起。自己的孩子就要上初中了,馬上就要熬出頭的王愛英看著眼前的一切,二話沒說就把孩子抱到了自己屋里,當作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撫養(yǎng)。
為了照顧傻弟媳家的孩子,王愛英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娘家,讓自己的父母照管。兒子上了初中后,她說服兒子住在學校,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因此受到了影響,但王愛英為了支撐這個家,已顧不上這么多,只能這樣做。一天晚上,干了一天農(nóng)活的王愛英躺在床上就睡著了,沒過多久,孩子的哭聲把她從睡夢中吵醒了,哄了幾聲后,孩子反而越哭越厲害。孩子小不會說,王愛英猜想應該是生病了,她趕緊起床,抱起孩子就奔向村衛(wèi)生室,診斷后,村醫(yī)一時難以確定是什么原因。十分著急的王愛英又立即抱起孩子跑向衛(wèi)生院,由于是深夜,路上沒有出租車,王愛英拖著疲憊的身體一路小跑,到衛(wèi)生院時,她已經(jīng)是氣喘吁吁,汗水浸透了全身。經(jīng)過檢查,孩子得了急性腸胃炎。
1000多個日日夜夜,王愛英一把屎一把尿給孩子洗衣喂飯,撫養(yǎng)著一天天長大,從沒讓他受過半點委屈。孩子從會說話開始,就一直喊王愛英“媽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