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在巍峨的泰山腳下,有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,表演時需要一個人“腦里想著詞兒、嘴里唱著曲兒、手里舞著人兒、腳下踩著錘兒”,五官、四肢、頭腦一刻都不能閑著,這就是“十不閑”泰山皮影戲。
以“十不閑”這一絕技聞名于世的泰山皮影戲,是全國三大皮影戲流派之一,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,于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,隨后在2011年被收進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“中國皮影”名錄。
□ 本報記者 王佳聲 鄭莉 本報通訊員 張 賓
最早文字記載距今600多年
“來者何人?俺乃泰山石敢當。膽大的妖狼,竟敢在泰山上攔路吃人,俺豈能容你!11月27日傍晚,在位于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珍貴實物陳列廳的泰山皮影劇場內,伴著熱鬧的鑼鼓聲,配上地道的琴書唱腔,又一場皮影戲演出開始了。白色幕布后面,泰山皮影第七代傳承人范維國一個人忙碌著,戲到精彩處臺下觀眾紛紛鼓掌叫好。
表演結束后,范維國告訴記者,泰山皮影戲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單人皮影戲,“十不閑”絕技是皮影界最高超的表演技巧。
中國的皮影戲歷史悠久,《漢書》中最早出現(xiàn)了皮影戲,書中記載,漢武帝的愛妃李夫人染疾去世,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,大臣李少翁找人用皮影表演博得皇帝一笑。這距今已有2000多年。明代古籍《梼杌閑評》則記載了東岳廟會時有泰山皮影在岱廟門前表演,是目前泰山皮影戲可考的最早文字記載,距今也有600多年。而相傳泰山皮影戲的“十不閑”絕活已有1700多年歷史。
按照傳統(tǒng)分法,中國的皮影戲分為三大流派——華山派、唐山派和泰山派。華山派主要是指陜西皮影,它的特點是注重造型,選用牛皮二層皮雕刻,影人小巧精美,以文戲為主,適合小劇場演出;唐山派以唱腔見長,有著名的“掐嗓唱”;泰山派以表演技巧見長,擁有最花哨、最復雜、難度最高的表演技巧。
因為歷代很多帝王都前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,對泰山皮影產(chǎn)生了較強的推廣效果,清代末年至民國期間是比較活躍的時期!搬窂R前門這里是民國時期泰山皮影表演的地方,與我們現(xiàn)在的劇場直線距離不超過100米。但是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表演中斷了一段時間!狈毒S國說。
新中國成立后,泰山皮影戲的表演場地轉到了泰山區(qū)下河橋附近。范維國說:“我?guī)煚敔敽臀腋赣H分別是泰山皮影戲的第五、第六代傳承人,他們當時就在那里每天演出好幾場,非常火爆。他們劇團還經(jīng)常到其他地市演出。”
3000余刀手工雕刻皮影
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,泰山皮影徹底進入了停滯期。范維國告訴記者,文革結束后,因為皮影戲不再像以前那樣受追捧,他父親的七八個師兄弟紛紛放棄了泰山皮影戲表演。而他父親范正安在服完兵役后轉業(yè)做了一名司機。
“雖然我父親沒再進行商演,卻沒放下過泰山皮影戲,每年都會去一些晚會免費表演。他常常把皮影放在褥子底下壓平,我還玩壞過不少!狈毒S國說,他在看過父親表演后就開始學習泰山皮影戲,掌握了“十不閑”的表演技巧,被認定為第七代傳承人。
2007年,泰山皮影戲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,這種傳統(tǒng)的戲劇表現(xiàn)形式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,并接連獲得了“文化遺產(chǎn)獎”、“中國文聯(lián)民間藝術博覽會最佳表演獎”等獎項,還在2011年被收進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“中國皮影”名錄。當時的“十不閑”絕技唯一傳承人范正安也被評為“中國非遺優(yōu)秀傳承人”、“山東省十大優(yōu)秀非遺傳承人”等。
談到泰山皮影戲近年來取得的成就,范維國表示這是基于泰山皮影戲本身的特點。“中國皮影戲的表演方式繁多,但一般都需要多人進行合作演出,皮影界流傳著‘七緊、八松、九消!恼f法,意思是在表演皮影戲時,通常需要8個人合作,如果7個人的話整個后臺就比較緊張,如果有9個人的話就有人閑著!狈毒S國介紹說,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最為獨特,一臺戲最多需要2個人,即1個人伴奏,1個人操縱影人表演,必要時1個人演出1臺戲,這就需要表演者具有相當深厚的表演功底。
泰山皮影戲第六代傳承人范正安在完整地保持泰山皮影傳統(tǒng)的基礎上,又廣泛地吸收了西河大鼓、山東四板書等表演技藝,特別是繼承、改進了一種能夠同時操縱、演唱和伴奏的表演方法。
此外,泰山皮影戲在影人制作上刀法簡練明快、著色對比強烈,造型整體上較為粗獷,貼近山東人豪爽的性格。“因為泰山皮影戲以武打戲為主,所以影人的制作要求結實擱打,基本全部選用結實的頭層驢皮、牛皮,驢皮透光度高,基本用來做英雄、美人等,牛皮則用來做布景、道具、妖怪等!狈毒S國介紹說,在用色上,多用紅、綠、紫等民間傳統(tǒng)顏色,整個制作過程嚴格遵循古法,分為10大步21道工序,每個皮影都經(jīng)過3000余刀手工雕刻而成。
傳統(tǒng)技藝演繹流行文化
在泰山皮影劇場里,記者看到了色彩斑斕、栩栩如生的泰山皮影工藝品。范維國介紹說,這些對外出售的工藝品分為服裝類、鏡框類、掛飾類和冊頁類等四大類60多個品種,其中,“泰山石敢當”因為既可供人觀賞、又被看作具有鎮(zhèn)宅辟邪功能,成為最受游客和市民歡迎的泰山特色工藝品之一。
在范維國看來,與市場相結合、與時代發(fā)展相結合才能做好傳統(tǒng)劇目的傳承和弘揚。目前,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與全國300多個旅行團建立起合作,每天為全國各地游客演出三四場。范維國說,2007年泰山皮影戲被列入國家非遺后,他們成立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,不僅開發(fā)出了工藝品,還結合流行熱點創(chuàng)作演出了《小蘋果》、《APEC》等新劇目。觀看完演出的香港游客吳先生笑著對記者說:“流行文化用傳統(tǒng)手法演繹,這很有趣!
為了培養(yǎng)孩子對傳統(tǒng)文化技藝的興趣,將皮影這一民間絕活轉化成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,泰山皮影戲在2007年就已經(jīng)作為泰安市的正式課程進入了泰安師范附屬學校課堂,每學期課時為244節(jié)。截至目前,泰安市已經(jīng)有13000多名小學生學習過這門課程。此外,泰山皮影劇場還在每周五、六、日3天向小學生免費開放,他們可以觀看演出并親身體驗皮影操控的樂趣。